我們常可以在農民曆或網路上看到食物相剋表,這些依據的起源應該是來自東漢大醫學家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一書中,提到有48對食物不能放在一起吃,比如螃蟹與柿子。以現代科學觀點來看,多數的相剋是食物衛生不良造成的,但其中也有食物拮抗作用的科學依據。
(圖/Pexels)可以參考營養師Joanne的影片,她有說明了食物相剋的前因後果。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xUpH11PgYzc&ab_channel=%E5%81%A5%E5%BA%B7%E9%A3%9F%E5%BD%A9
什麼是食物拮抗作用呢?
從各種食物所含不同化學性狀分析,引起食物拮抗作用的原理有以下三種情況:
化學締合:使食物中的某些營養素形成不易被機體吸收的物質,如植酸與磷、鋅、銅、鐵等形成金屬締合物;脂肪與鈣作用產生不溶性鈣皂等。
相互作用物爭奪配位體: 食物在體內代謝過程中,由於彼此爭奪配位體,以及它們與配位體的親和力不同,就會發生拮抗作用。即進入體內的某一種元素特多時,將使另一種元素從同種配位體的結合點上被排斥出去,同時阻礙了被排斥元素的吸收。
腸道外因素:如高蛋白抑制銅在肝中的貯積;高濃度無機硫酸鹽能阻止鉬透過腎小管膜,限制了鉬的再吸收,因而增加了尿鉬的排出。
我們可以用每天都在吃的東西來進行這個實驗,
當牛奶/豆漿遇到檸檬汁或是醋,就可能發生食物抗拮作用。
試著把20ml的牛奶加入10ml的檸檬汁中,可以看到有凝固的白色塊狀物,就是牛奶中的蛋白質遇到檸檬汁後,蛋白質變性所產生,而凝固的蛋白質可能會造成一些人腸胃不適。
留言
張貼留言